首页 > 德州频道 > 健康 > 正文

宫内节育器会导致痛经吗?

2019-03-09 10:20: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德州3月9日讯 案例1. 李女士,36岁,G1P1,14岁月经初潮,有原发痛经史,后逐渐自行缓解。27岁足月顺产1次。产后10个月放置宫型节育器避孕,痛经复发,经常需要药物缓解,妇科检查未见器质性病变。坚持3年后,取出避孕环,痛经未再发作。

  案例2. 赵女士,41岁,G1P1,34岁足月顺产1次。产后1年放置T型节育器避孕,继而发生痛经,需要用药缓解,妇科检查未见器质性病变。坚持使用1年后,取出IUD,痛经症状消失。 

  从上面个案报道可以理解为李女士、赵女士继发的痛经症状确实与节育器有关,因为她们放置节育器后发生痛经,取出后便症状彻底消失。 

  由于放置宫内节育器(IUD)后发生痛经的病例很少见,同时,痛经并不是一种疾病,因此,有关使用IUD育龄妇女痛经的报道也少能检索到,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也未见过较全面的报道。 

  记者在德州市卫健委药具管理站获悉,痛经,准确的说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组症候群。凡是在月经前、中、后期发生腹痛及其他不适,以至影响工作和生活,需经医治者称为痛经。 

  痛经分为原发和继发两类。原发者,多为功能性少为器质性原因;继发者相反,多为器质性少为功能性,比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盆腔炎等器质性病变会导致继发痛经。当然,有器质性病变者需要针对疾病进行治疗。 

  放置IUD后的痛经应属于功能性范围(也就是说子宫没有发生组织结构异常变化)。引发功能性痛经的确切原因至今没有一个理论能全面解释。 

  中医常用“经血瘀滞”“不通则痛”解释功能性痛经。看到年轻女性痛经,会告诉她结婚生过孩子就好了,道理在于生过孩子,子宫颈口松弛了,经血可以通畅快流出,自然就不痛了。而这种说法则难以解释放置IUD后的痛经。 

  西医对痛经的研究认为,子宫内膜和血液内前列腺素(如PGF2a)、白细胞介素(IL)含量过高时,可引起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血管挛缩,继而子宫平滑肌缺血,从而导致痛经。此外,痛经还会受到精神、神经因素,婚姻状况、生活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表现出症状的轻重不同。也就是说痛经的发生与否以及症状轻重,除去化学介质的影响因素之外,个人主观感受也占一定比例。 

  我国有1.4亿的妇女使用宫内节育器避孕,目前使用率仍呈上升趋势,了解放置避孕环妇女痛经的主要相关因素,可进一步提出缓解及预防痛经的方案。 

  目前观点一致认为,放置IUD后痛经都是“前列腺素”惹的祸。IUD可刺激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分泌量增加,继而引起子宫不协调收缩,宫腔内压力增加,血管血流阻力增高,子宫供血不足,厌氧代谢产物堆积,炎性细胞因子聚集,子宫肌纤维对疼痛的敏感性增加,导致痛经症状的产生和加重。 

  因此,如果放置IUD后发生痛经,治疗方案可以给与前列腺素拮抗剂:如消炎痛、阿司匹林服用缓解疼痛。少数顽固性痛经,可口服短效避孕药,通过抑制排卵而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从而止痛。有经验认为,硝酸甘油舌下含服对缓解痛经有“奇效”。 

  另有一项调查分析显示,妊娠次数、人工流产次数、子宫位置、妇科炎症4个因素对使用IUD育龄妇女痛经有统计学关联。 

  其中妊娠次数为痛经的保护性因素,即多次妊娠,痛经发生率低。 

  而人工流产次数的增多,痛经的危险性增高,考虑与多次宫腔操作导致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症的发病率增加有关,抑或引起局部炎症使子宫敏感度增加有关。减少人工流产次数,可以减少痛经发生机会。 

  子宫位置为后位的女性发生痛经的可能性大,分析其原因,子宫后位可能导致经血流出不畅,而多数后位子宫都有各种因素(如子宫内膜异位症、慢性盆腔炎,子宫术后瘢痕形成等)引起的狭窄与粘连。 

  各种妇科炎症是使用IUD育龄妇女痛经发生的危险因素,因此积极治疗妇科炎症、减少宫腔操作及妇科手术、适时合理使用抗菌消炎药物,减少机体局部及全身性炎症因子水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痛经的发生率。 

   本网记者 来源:鲁网综合

责任编辑:霍艳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