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德州频道 > 健康 > 正文

过度关注健康 老人竟“无病呻吟”

2020-11-10 14:57:00 来源:德州晚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11月10日讯 提不起精神、脱发、失眠多梦、心悸头晕……这些症状是不是也曾经在你身上出现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偶尔出现身体不适十分正常,但生活中还有一群人,他们喜欢关注健康类新闻,一旦自己身体出现不适,就“对号入座”,认为自己生病,总是为健康担忧焦虑,四处寻求帮助,盲目从医。
  对此,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春阳介绍,无病找病是强迫心理作祟,信息太多也容易“逼”出心理疾病,学会放松,科学理性认识疾病与自身健康最关键。
本期心理咨询师

  李春阳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际高级催眠师、NLP心理教练。
  擅长:教练式系统排列、青少年心理成长心理冲突,婚姻家庭情感问题,人生定位职业规划等。咨询的内容主要是青少年心理问题,夫妻情感,个人成长中的心理困惑,人际关系,职业困惑等。
  咨询风格:以精神分析为基础,融入认知、行为疗法,现象学系统排列,催眠疗法,意向对话,沙盘游戏疗法等整合。
案例1

  七旬老人轻信偏方,越吃身体越不舒服

  陈阿姨今年71岁,两年前,她因胃部不适住院一个多月,出院后便对自己的身体十分关注,一顿饭吃多少、蔬菜肉类比例严格控制,一旦出现不舒服的情况,就会自动放大不适感,慢慢开始出现头皮发麻、食欲不振等情况。
  虽然陈阿姨多次去医院检查并没有什么病,但她还是认为自己患上了医生查不出来的病,又开始找偏方治疗,有时吃草药、有时吃药丸,可身体却是越吃越不舒服,家人也发现陈阿姨最近脸色暗沉,十分担心她继续乱吃药会影响身体健康。
答疑

  心理咨询师:不宜过度关注健康
  人进入老年期,由于生理功能的退化,身体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舒服,甚至患有躯体疾病。老年人面临的体能下降、朋友交往减少、孤独等,也会让他们缺乏安全感,导致老人更加关注健康与疾病问题。而反复就医、过度检查、医源性暗示等,也会加重老人的疑虑。过度关注健康与躯体疾病是老年人疑病症多发的软肋。
案例2

  每天看养生书籍,把自己逼出病来

  刘女士今年56岁,性格内向,不爱和人打交道,退休后也很少出门,每天在家看书、上网,研究厨艺和养生。可看的书籍越多,学的知识越杂,刘女士对自己的身体健康越来越不自信。“按说到我这个年纪,没有特殊情况,不该突然变瘦了,可是我这一星期体重下降1.5公斤,而且我血糖不高,难道是肠胃出了问题?”刘女士对自己突然瘦了耿耿于怀,翻了好几本书给自己诊断,结果越看越担心,甚至怀疑自己患癌症了,为此每天忧心忡忡。
答疑

  心理咨询师: “疑病”别为 焦虑
  纠缠于身体的细微症状,对健康的过度忧虑,这是疑病性神经症的表现,首先可能与性格有关,通常性格敏感、多疑、固执、谨小慎微的人更容易出现这些情况,对他们会不自觉地夸大自己的感受,为患有严重疾病搜寻证据。此外,随着互联网、报纸、杂志等健康信息越来越普及,难免有的人会自我对症。尤其是一些具有一定文化素质的人,身体出现一种症状,便对照医学书籍或科普文章进行比较分析。由于对医学的一知半解,他们通常是越比越像,表现出高度的敏感、关切和紧张,周而复始地为莫须有的症状焦虑不安,由此而产生恐惧、悲观情绪,“疑病”就这样给“逼”出来了。
建议

  积极心理暗示帮助自己摆脱焦虑
  咨询师建议有相关问题的朋友,首先去权威医院,做全面检查,由权威专家亲口告知自己身体无恙,排除器质性病变,给自己吃下“定心丸”。在这之后如果还不能放下疑虑,建议尝试下心理暗示法。值得注意的是,使用心理暗示法时,一定要毫不犹豫、直截了当,内化自己“不必怀疑”的观念。
  心理暗示的具体做法,首先培养正确的疾病与生命观,把精力、精神集中到与“病”无关的事上,渐渐打断固有思考习惯的干扰,使心理得到调整。要学会思考,问一问为什么在健康与疾病问题上自己总与别人的观点不一致,并搞得自己焦头烂额。还可以每天默念一遍:“我的身体很健康,我已经做了全面检查,我之所以感觉到有一点点不舒服,是我太敏感了,是心理因素造成的,其实每一个人都有过类似感受,是十分正常的。我现在已经慢慢平静下来了,不舒服的感觉正在消失,我对自己的身体充满信息。”
  当心理暗示法依然无法消除顾虑时,可以考虑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通过专业咨询与治疗,改变自己的固有思维,摆脱“疑病”的困扰。

责任编辑:霍艳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