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德州频道 > 区县 > 正文

干群同心铺就“幸福路”—— 德州市夏津经济开发区实推进“户户通”工程建设纪实

2020-05-12 14:25: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5月12日讯(记者 吴美琳 通讯员 韩玮)行走在如今的开发区村庄小路上,记者看到家家户户门前都进行了砖硬化。“没硬化之前,村里混道一下雨就出不去,乡亲们出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如今砖路通到俺家门口,出门也不用愁啦,我们是打心底里高兴。”德州市夏津县经济开发区村民于明健笑得合不拢嘴。

   

  德州市夏津县经济开发区农村道路的嬗变,这都得益于“户户通”工程的实施。今年以来,按照“户户通”工作部署,夏津经济开发区第一时间行动、第一时间落实,切实把“户户通”作为党员干部锤炼作风、展示能力的“大平台”,担当作为、激发斗志的“加油站”,号召区村干部不忘初心、砥砺奋进,自我加压、务实肯干,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干群一心,扎实推动“户户通”工程建设取得丰硕战果。截止目前,累计投资600余万元,建设农村道路18万平方米,今年有户户通计划的17个行政村全部把砖硬化到每一户村民的家门口。

  因村制宜,全面动员

  扎实推进“户户通”工程

  记者走进艾庄村,一条条硬化道路从家门口通向主街,道路平整,路边花草在阳光中沐浴,这是该村“户户通”工程完工后的效果。

  据了解,全县农村道路“户户通”建设工程推进会议后,经济开发区吹响了冲锋的号角,相继召开了党支部书记会议、村党支部会议、全体党员会议,将“户户通”工作,作为当前重中之重的工作,党工委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亲自研究部署,先后多次召开党工委扩大会议专题研究,制定详细工作方案。并通过逐村实地走访调研,结合各村实际,分别制定不同施工计划。在资金方面,在县每平补贴十元的基础上,通过号召村民和在外能人捐款、村集体投资、拆借等多种方式筹措资金。在施工方面,采取专业施工与动员老百姓广泛参与相结合方式进行施工,尽量结合村情实际,加快建设进度。

  党员带头,群众自发

  “户户通”上演动情画面

  “我们村在去年已经完成大街硬化,但胡同都是土路,遇到雨雪天,一踩一脚泥,严重影响了村容村貌,我们都想着早点硬化,但如何推进,犯了愁。”唐堤村党支部书记唐庆运告诉记者。

  据了解,唐堤村位于经济开发区东北方向,村大人多,1700多口人,集体经济年收入4万余元,由于受经济条件制约,村内胡同全部未硬化。村支部书记唐庆运在开发区召开的“户户通”建设动员会议上,心里就打起了主意: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必须要抓住。但是村民们对修路的态度如何,修路的资金从哪里来,村集体收入一年就几万元,这次又没要求每家每户出钱,他心里没底。像他一样存在类似想法的村支书不在少数。让他没想到是,当在村两委会议、老干部座谈会、村民代表大会上传达会议精神时,无论是村干部还是村民,都纷纷表示赞同修路,由于村集体资金有限,在被告知施工费、物料费、机械费可能大部分需要村民承担的情况下,村民们仍然表示支持,“村里这些年为我们办了很多好事,这回修路,村里能力有限,没事,有困难我们一起扛,修路是好事,一定要支持。”在施工过程中,唐堤村党员网格化管理发挥了优势,网格长担任修路小队长,负责本网格内的施工,有些责任心强、富有经验的村民自发报名担任义务监督员,全过程参与质量监管工作,确保各条道路施工质量,村里有道路施工经验的村民,自发组织成立了施工小分队,全面负责各条胡同的施工作业,家中有施工机械的村民表示义务出车、帮忙卸车;全村上下拧成一股绳,用“铁锹”、“锄头”挖出了“户户通”的“加速度”。

   

  选出“好干部”,想出“好法子”

  走出“新路子

  户户通,一通百通。道路修通了,村干部与村民的心也通了,带动了整个村庄的发展和风气的转变。党支部的威信树立起来了,村里要干啥事情,村民也开始双手赞成,干群一心向着共同富裕的新目标阔步前进。

  今年年初,马辛庄村迎来遴选的支书潘冬。由于马辛庄村集体经济薄弱,“户户通”这一提升村民幸福感的工程一直没有实施,到村里报到之前,潘冬就给自己定下了任务——“户户通”、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打赢脱贫攻坚战役、村集体经济增收……于是,在潘冬上任报到的这一天,就在村里召开了“户户通”动员会,制定铺设方案,绘制胡同地图,想办法筹资买砖,看着年轻书记的十足干劲,村民们也一改往日的 “等”“靠”心理,纷纷走出家门,一起动手把车上的砖卸到胡同里,再把胡同里的砖铺成干净的小路,完成“户户通”工程的马辛庄村变得更加精致了。在铺胡同时结下的友谊日渐深厚起来,村民们变得更加团结了,当潘冬带来在村里修建养猪场的消息时,村民们都齐心支持,目前,厂址已选定,面积已测量,建设工作正在加紧推进中。

   

  泥巴路变成砖路,“村村通”升级到“户户通”。一条条入户道路,延伸到群众家门口,极大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干部和群众之间架起了一条心连心的道路,让村民过上幸福生活,必将有力推动脱贫攻坚、新农村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责任编辑:霍艳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