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2023,奋进 2024”|全国数字百强市!德州市以数字变革创新引领推动数字强市建设

2024-03-22 11:12:36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3月22日讯(记者 吴美琳 实习记者 王怡晨)3月21日,德州市举办“回顾 2023,奋进 2024”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市大数据局专场,德州市大数据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楠,市大数据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兵,市大数据局三级调研员、新闻发言人时晓东出席发布会,介绍市大数据局2023年度亮点工作及2024年度工作安排。

  据介绍,德州市位列全国数字百强市第63位,2023年中国开放数林指数德州市保持第一等级,位列全国地级市第一。全年共争取国家试点1项、省级试点10项,获得数字山东发展奖补资金1208万元。省大数据局对2023年13个大数据专项工作先进单位进行了通报表扬,德州市有9项工作入围,位居全省前列。

  统筹推进机制更加完善。一是强化一体统筹。健全“1+3+N”全市数字化工作体系,协调推动各级各部门结合业务需求开展数字化应用。召开了全市数字强市建设工作推进会和数字政府建设工作会议,印发了《数字强市建设2023年工作要点》《深化数字政府建设工作方案》《“无证明城市”建设工作推进方案》等一系列文件。二是强化系统思维。深化大数据工作“三体系一机制”,即云网支撑体系、大数据平台支撑体系、城市大脑支撑体系和多级安全监测平台协同机制,搭牢数字强市建设的整体框架。

  数字政府建设快速推进。一是建设数字机关。推进“山东通”平台应用,全市入驻应用256个。“爱山东”德州分厅上线应用2929项,注册率75.9%,市级、齐河县和临邑县分厅入选全省50强分厅。全域推进机关内部“一次办好”改革,全市上线业务事项1867项,提交材料减少约40%、办事时间减少55%以上。二是推进惠民利企。深化“无证明城市”建设,汇聚电子证照276类1014万条,打造社会化应用场景56个。全省率先开展健康证数字化应用,63家健康证制发机构全部纳入平台统一管理,制作数字健康证22万个。德州市入选行政执法领域电子证照应用省级试点。建设市“鲁通码”平台,在政务服务等13个领域开展便民应用。三是深化数字社会治理。汇聚视频资源17.2万路,新增12.8万路。解决群众诉求系统集成平台汇聚诉求2558万件,办结率99.7%,获评2023年度信息化数字政务创新成果(案例)。

  数字社会构建成效明显。一是全域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市本级和齐河县、禹城市被评为省四星级新型智慧城市,2个社区被评为标杆型智慧社区,142个社区列入省级智慧社区试点。13个场景获评山东省新型智慧城市典型优秀场景,4项工程标准入选数字强省工程标准。二是持续提升城市大脑。获批全省“城市大脑”建设试点6个,打造一批多跨应用场景。“舒心就医”场景被中央改革办推广,并入选2023全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十大引领型案例”。三是创新开展“数字红利惠社区”行动。建设数智社区公共服务平台,接入165个城市社区,打造县级场景12个,服务群众10万人,被省《数字强省专报》刊发。

  数据要素价值加速释放。一是加快推动数据汇聚治理。建立目录1.24万个、汇聚数据170亿条,“德州市数字政府管理创新与公共数据开放利用实践成果”荣获2023数字政府创新成果与实践案例。二是规范公共数据管理。印发了《德州市公共数据开放管理暂行办法》《德州市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管理暂行办法》。三是大数据创新应用蓬勃发展。开放数据 40余亿条,打造创新应用场景650余个,2个场景入选省级“创新示范应用”,成功获批省数据开放创新应用实验室7个。成功举办“数创齐鲁行”德州现场会、省数字机关“数据赋能”大赛德州选拔赛等活动,激发全社会用数的积极性。四是实施“数据赋能基层”行动。建设镇街数据赋能平台,解决基层数据底数不清、报表多头重复等难题,在乐陵市全域开展试点并向各县市区延伸应用,被国务院办公厅《电子政务工作简报》刊发。五是全力支持数字经济发展。制定《关于支持推进全市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引进7位国内知名专家成立数字强市专家委员会,集合45家企业成立新型智慧城市发展促进会,吸引中国系统、浪潮集团等企业到德州市设立12家法人公司,打造良好数字生态。

  数字基础设施保障更加坚实。一是强化云网支撑。完成市级“一网多平面”改造和骨干网IPV6建设,开展云原生试点应用,市云踏勘自助审批平台获评省级创新案例。二是构建“1+12+N”数据资源架构。优化提升市一体化大数据平台功能,全面建成12个县级节点,建设审计、住建、民政等8个行业分节点。三是提升算力基础水平。支持鲁北大数据中心发展。全市有6家数据中心入选省级新型数据中心4A级试点。四是加强安全运维保障。强化政务外网安全监管和数据安全管控。开展国家、省、市政务外网多级安全监测试点试验,完善“三级管理、两两互联”的威胁响应和业务协同保障机制,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责任编辑:霍艳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