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德州频道 > 文史 > 正文

德州市陵城区糜镇蹦鼓舞队喜获德州市非遗展演最佳表演奖

2025-02-12 16:04:48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2月12日讯(记者 吴美琳)2月9日,德州市陵城区糜镇蹦鼓舞队代表陵城区参加了德州市非遗展演并荣获最佳表演奖,这是糜镇蹦鼓舞继去年参加全省非遗展演后又一次为陵城争光。

图片3

  蹦鼓舞又名跳鼓子,起于元朝,流行于陵城糜镇。蹦鼓舞所用鼓的形状为:腰间粗、两端略细、木框。鼓两头蒙皮革,革制鼓柄,近似于腰鼓,但小于腰鼓。鼓槌为鞭形,以革制鞭,鞭鞘头结一疙瘩。舞时,左手持鼓,右手握槌,边打边舞。蹦鼓舞在元朝时只为少数统治者服务。表演者是少男少女,有的舞伞,有的舞扇,有的击鼓。有大鼓、小鼓、锣、钹、镲等打击乐伴奏。队形以伞为前导,以鼓舞为主体,鼓扇来往穿插,蹦跳扭打、交换易位、载歌载舞。 元朝以后,蹦鼓舞逐渐成为广大劳动人民同欢共乐的文娱活动。它的特点是以跳为主,舞姿朴实飘逸,动作幅度较大,节奏感强。其动作“飞脚腾空似虎跃,踹雁探海空中飘,平地跃起要干拔,落式煞架稳又牢”。

图片4

  近年被挖掘整理出来的蹦鼓舞的主要角色为伞、鼓、扇,扇为女角,有8伞、12鼓、12扇,也可以4伞、8鼓、8扇,总之是偶数。在秧歌队伍中,大、小鼓等打击乐器为前导,进场后锣鼓退向左边(后边),伞、鼓、扇呈两纵队进入场内(整理前鞑靼人在前跑圆场),“二龙出须”变为大圆,跑圆场,各走各的动作,穿花(编篱笆),鼓子变为四排,向前走,推进圆中,周围以伞、扇做陪衬,形成外圆内方的场图。鼓子做完动作,向后走,退出圆心,同时伞进入圆心,鼓、扇在周围做陪衬,依此类推,鼓、伞、扇依次交替进入圆中,整个场景动律感强又有条不紊。

  糜镇陈辇蹦鼓舞队的蹦鼓舞表演,为德州市非遗展演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同时也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彰显地方特色,为传承发展非遗和服务地方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责任编辑:霍艳英
新闻关键词:非遗展演糜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