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政务 | 财经 | 房产 | 文化旅游 | 新鲁商 | 健康 | 食品 | 培训 | 娱乐 | 体育 | 艺术 | 评论 | 法制 | 视频

德州民政:抓好“五个一”,全力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

2024-10-24 17:30:18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10月24日讯(记者 范梦琪)10月24日,德州市召开“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二场,邀请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吉峰,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周蕾,市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科长杜金超,市社会救助服务中心救助事务部部长王文慧出席,向大家介绍全市民政工作的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德州民政:抓好“五个一”,全力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市各级民政部门聚焦保障民政服务对象特别是广大特殊困难群体的急难愁盼,把群众关切作为“指南针”,把群众满意作为“试金石”,立足职责,改革创新,着力保基本、兜底线、防风险、促发展,以“五个一”为抓手,推动各项民政工作迈上新台阶。

 聚焦一个根本目标,让民政改革成果可感可及

  各级民政部门聚焦省、市高质量发展中民政承担的具体任务,以群众身边的“小切口”,彰显以改革惠民生、得民心的“大文章”。一是提升社会帮扶满意度,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发放明白纸、流动大篷车、动员7859名村级协理员走村入户等方式,充分利用服务窗口、12345市民热线和承诺热线等平台,让政策走到百姓心里。在全市集中开展民情大走访活动,精准摸排群众所需所盼,建台账、抓整改、见实效。二是做好民生实事,用实实在在的成效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养老服务方面,今年已完成适老化改造1033户,发展家庭养老床位237张,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68%;打造108处助老幸福食堂示范点,统一标准、统一验收、统一授牌;全市29个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为1.3万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上门“六助”等服务;组建为老志愿服务队伍77支,招募志愿者4205人,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达18826小时。困难群体救助方面,今年以来共为7.7万城乡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3.89亿元,为2.5万城乡特困供养对象发放供养金2.7亿元,实施临时救助3741人次,发放临时救助金880.6万元,对全市11.3万低收入人口建立起实时动态监测。开展“微心愿”活动103场次、完成孤困儿童“微心愿”2255个,对符合条件的598名孤困儿童发放助学金224万元。三是抓好“一把手”营商环境项目,在助推经济发展中提升民政美誉度。在“明路亮牌惠企业 赋码注标促发展”项目上,全市3586个行政村的4426条街(路)巷已完成命名、请示、批复。在“完善困难职工家庭救助帮扶机制 助力企业稳岗增效”项目上,对符合条件的困难职工家庭实施了城乡低保、临时救助、民政互助公岗等帮扶。

  突出一项重点任务,构建统筹养老事业产业发展格局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机构改革后,民政部门担负着统筹养老事业和产业发展的职责和使命。今年以来,市民政局修订了《德州市养老服务条例》,印发了《德州市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6年)》《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的实施意见》,不断完善政策机制,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具体工作中,一是抓实顶层设计。调整完善老龄工作委员会,最大限度地将涉老部门纳入,明确各自职责,从工作体制机制上完善优化。把“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市直服务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切实发挥好“指挥棒”的引导作用。二是打造产业链条。按照“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的思路,从老年助餐、居家服务、适老化改造、老年健康、养老照护、文化娱乐等整个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各个环节、每个步骤中,寻求市场化、社会化养老的产业资源,精心打造“产业链”,营造事业“产业化”的工作局面。三是丰富养老业态。将德州养老产业协会纳入中国老龄产业协会的工作布局中,积极承接外地养老需求,大力发展“旅居养老”“都市田园养老”“乡村庭院养老”等新业态,成为全国旅居养老布局中的“一站、一环”。四是招引产业资源。在加大本土企业培育的同时,围绕康复器具、适老化产品等老年用品,广泛对接招引外地资源,激活养老市场;协同用好各种“惠企政策包”,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对接民政部直属单位资源,成立民政部认可的辅具赔偿鉴定中心,取得全国统一的认定资格;依托部、厅政策资源,设立德州养老人才培训基地,开展技能培训,促进产业发展;会同教育等部门鼓励本地普通高校、职业院校设立养老相关专业,积聚发展后劲。

  创新一批硬核举措,在探索实践中打造民政工作样板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市民政局坚持围绕主责主业,不断融入新元素、新内容、新举措,推动工作求突破、攀新高。一是打造全国改革试点。作为全国首个全面开展“两项政策”衔接并轨试点工作的地级市,民政部工作专班专题刊发德州市工作方案,并在全国通报表扬。下一步,市民政局将着力改革原有体制机制,强化政策集成,整合工作力量,提升平台功能,实现“两项政策”在标准体系、政策体系、工作体系、评价体系上的衔接并轨,形成“德州经验”。二是创新养老供给方式。压实县市区属地责任,鼓励县市区立足优势“揭榜挂帅”,市局通过多方募集慈善资金,以奖补的形式鼓励引导各县市区先行先试,创新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样板。在不具备设立助老幸福食堂条件的农村,采取“滴灌”模式,建立互助公益队伍,由健康低龄老人、留守妇女等向失能、高龄老人提供助餐服务;探索在镇街层面引进三方建设中央厨房,划区域“漫灌式”为老人送餐,解决农村特困老人就餐刚需;整合全市适老化改造的市场需求,培育壮大本土企业,招引外地成型的企业入驻德州;依托社区养老配建设施,引进三方与小区物业协同,提供日间照料、老年助餐、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打造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用好水电气暖等惠老政策,鼓励社会餐饮企业设置养老助餐专区,通过厘清商居差价为老年人就餐提供差异化补贴。三是发挥好临时救助效应。根据临时救助的增幅,创设县市区救急难试点,全面实现由急难发生地直接实施临时救助。四是拓展儿童关爱半径。摸排近年来由福利院抚养成年的孤儿去向,了解其生活、就业、住房、婚姻等方面情况,开展“扶上马、送一程”关爱行动。

 建立一套资源聚合机制,为深化民生改革提供有力支撑

  改善民生无止境,政府基础、兜底的保障不能涵盖孤困弱残群体的所有急难愁盼,需广泛链接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好慈善的补充效应。一是公益慈善聚资源。今年以来,开展了慈善项目征集活动,开通了慈善总会官方网站和微信小程序,畅通随手捐、随时捐渠道;以庆祝“中华慈善日”为契机,开展了“德厚爱·一起向未来”慈善事业成果展暨慈善集市活动;在电视台开设了《情暖州城》栏目,访谈慈善人物、推介善行善举,针对特定困难人群开展定向捐赠;创新开展“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让孩子从小种下向善、知善、行善、乐善的“种子”。下一步,市民政局将围绕民政主责主业谋划项目,拓展传统市、县、镇、村四级慈善组织网络,向社区、企业、高校、驻外商会等延伸、渗透,最大限度汇聚资源。二是社会组织注活力。今年以来,在全省率先启动“百社帮百村”专项行动,全市256家社会组织结对帮扶村庄393个,开展帮扶活动653场,投入资金1200余万元,惠及群众13.3万人次。三是福利彩票赋动能。最大限度发挥福彩公益金作用,截至目前,德州市福彩销量同比增长14.4%,增幅居全省前列。

  守牢一排底线,确保民政领域良好政治生态

  不断加强对养老机构、儿童福利院、救助管理站等民政基础设施的日常监管,定期排查消防、燃气、用电、食品、资金安全等风险隐患,及时处理苗头性问题。保障好低收入群体、孤困儿童、生活困难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等特殊困难群体的衣食冷暖,确保不发生冲击道德底线的事件。扎实做好全国性的社会救助领域“人情保”“关系保”和殡葬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整治,有效推进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整治、十六届市委第五轮巡察问题整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和特困人员供养救助补助专项整治等工作,确保民政领域安全稳定祥和。

责任编辑:霍艳英
分享到: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新闻热线:0531-67753777 投稿邮箱:news@sdnews.com.cn
新闻许可:37120170003  出版物经营许可:新出发P223W22号  电信许可:鲁B2-20240534  ICP:鲁ICP备09023214号
主办:山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

Copyright © 1997-2019 SDNew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